.
理性與感性
- 醫學倫理不等同於醫德
 
  (原載常春月刊2006年5月"醫心有方"專欄 )
劉嘉逸 2006

 .
當醫學倫理被概化成是非分明的所謂醫德時,
很多棘手的倫理事件都在大眾激情的審判下扭曲了。
   .
    日前參加一場醫學倫理座談會,思緒敏銳的小兒骨科李醫師提了個問題:「大家都說現在醫師缺乏倫理,有實證依據嗎?」

    台上幾位大師一時語塞。

    的確也是,以前很多醫師收紅包,現在已少之又少;以前醫師作個案研究隨心所欲,現在需遵守嚴格的人體試驗規範,……。不管怎麼說,現在醫師的倫理素養是進步多了。

    應該說:「好,還要更好」,而不是一昧的苛責,毫無根據的批評。

   .    .
   為何會有「現在醫師缺乏倫理」的誤解呢?

   其一,媒體放大了少數案例,讓社會大眾忽略了絕大多數默默耕耘,守分善良的醫師。

   其二,大家把「醫德」與「醫學倫理」搞混了。

   .    .
    醫學倫理不等同於醫德,醫德只是醫學倫理的一部分。

    舉例來說,收不收紅包,是醫德;該不該施行安樂死,是醫學倫理。

    簡單的說,醫德是最基本的倫理,是非對錯不會有太多空間,也因為是最基本的倫理,通常已於法律或專業規範中界定得很清楚。比如,醫師不得無故洩露個案病情或健康資訊,就明訂於醫師法中。

    大多數醫學倫理處理的議題,是爭議的,兩難的,沒有對錯的,需要思考判斷的,例如:墮胎、代理懷孕、末期病患急救、複製人、醫療資源分配、……..等等。這些問題,在不同時空,不同情境,甚至不同文化下,會有不同考量。

   .    .
    倫理(ethics),是一種哲學思考,在省思「怎麼樣作最恰當」,以及「為何作如此的抉擇」。

    當醫學倫理被概化成是非分明的所謂醫德時,很多棘手的倫理事件都在大眾激情的審判下扭曲了。

    舉例來說,某夜,某個常發生車禍的城鎮,唯一的小醫院急診送來一位腦子嚴重挫傷的患者,其傷勢即使開刀,百分之九十九的機會救不活,百分之一的機會變成植物人。單純的感性思考,生命無價,當然要不顧一切去搶救他,此所謂「行善原則 (principle of beneficience)」;

    但是,理智的思考,開了這個刀,個案可能變成植物人,拖累家人好幾年,可能佔掉加護病房最後一個床位,結果下半夜來了一位頭部外傷,開刀可救活的病人,卻因無病床,轉送外縣市,路途遙遠而枉死。這時的考量就不一樣囉,此稱之「效益原則 (principle of utility)」。

    兩個原則皆合乎倫理,兩種選擇都沒有對錯,端看當事人的思考。

    但,若以目前大家慣用的「感性」思維,選擇後者的醫師可能就倒大楣了。

   . .
    曾於某大學演講醫學倫理時,一位老師問道:「您講了很多的倫理問題,非常的專業,可是好像太理性了,感覺缺少了一點感情。」

    我回答:「醫學倫理,本來就是思考性的。您所說的感情部分,是醫病關係,只是醫學倫理的一小部份。」

    醫學倫理是「思考的過程」,是理性的,思辨的。

    現代醫療科技進步,醫病關係緊張,醫療資源有限,我們必須以倫理的思考,來面對不斷產生的新問題,也應避免讓過度感性的「道德」大帽,成為醫療人員無法承受之重。

   .   .   .
文章刊載: 2006/05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.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.   .
上載日期: 2006/05         回一般著作